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生態系統總整理

台中--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之google map
櫻花鉤吻鮭-它需要生活在低水溫的環境 水溫要在18度以下 且要含氧量高,溶氧量變化在 5.7 ppm 到 11.6 ppm 之間﹔酸鹼值 (pH)在6.67至9.01之間,呈弱鹼性﹔營養鹽含量要高 他們的食物是 水生昆蟲以及意外跌落水面的陸生昆蟲 他們的棲地 是要有淺瀨、急流、緩流、深潭、階梯型瀑布...等多樣性地形咧


(1)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台中縣政府-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conserv0039.htm
2007年 6月 13號


(2)國寶魚櫻花鉤吻鮭 知識+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0202815
2007年 6月 13號

組員名單:b9542056陳南享-系統圖的討論(原來的+新的)
b9542069李柏園-系統圖的討論(原來的+新的
b9542098江晏彰-系統圖的討論(原來的+新的
b9542070黃家豪-地點的決定+google map製作
b9542071陳瑜諺-地點的決定+google map製作
b9542081簡志豪-100字詳述+資料的討論
b9542096黃亦得-找資料+資料的討論
b9542099林 森-找資料+資料的討論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生態作業之二-系統圖

1.溫度:本區年均溫為16.1℃,以6至8月溫度較高,月均溫以1月最低 (9.2℃),7月最高 (21.6℃),一日最高溫可達29℃。

2.雨量:本區平均年總降雨量為2,200公釐,雨量多集中在7至9月,10至1月雨量較少。

3.地形:本區地形以北界與西界較高,主要山峰均在3,000公尺以上﹔東界與南界較低,七家灣溪為大甲溪上游支流,溪谷右岸寬闊平坦,有河階地發育,左岸有數處沖積扇階地發育。

4.地質:本區地質由始新世四稜砂岩層和漸新世水長流層所構成,兩者由東北至西南向之斷層所分隔。四稜砂岩層分布於保護區之西北側,以厚層淺灰色到灰白色石英岩質砂岩與石英岩為主,亦有些許暗灰色頁岩和板岩﹔水長流層分布於保護區之東南側,以黑色硬頁岩和輕度變質之頁岩和板岩為主。此外七家灣溪沿岸階地多屬侵蝕性河階,表層之沖積層淺且薄,板岩岩盤經常露出於階地崖


台中--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之google map

生態作業 一

參考文獻
1.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空間生態研究室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50813755">知識+
組員名單:陳南享 李柏園 黃家豪 陳瑜諺 簡志豪 黃亦得 江晏彰 林森
貢獻:找資料-黃亦得 林森 google map製作- 黃家豪 陳瑜諺 江晏彰 系統圖繪製- 陳南享 李柏園 簡志豪

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冰層融化的未來

學者專家預測,全球溫度的上升,將造成兩極氣溫增高,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可能使得海平面上升0.2到1.4公尺左右,許多城市將因陸地變成茫茫大海而被淹沒,海岸線60公里以內約占全世界1/3的人口,將深受其害。中緯度地區可能因受到聖嬰現象而面臨旱災或沙塵暴的威脅,許多農業地區將不毛之地的沙漠。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所有的地區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常鬧水荒的南方發展中國家地區將會遭遇更多的熱帶颱 風、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農業產量下降,還可能出現飢荒和流行性疫病;更多如颶風、旱災等“畸形”氣候現象;受災嚴重地區將有大規模人口遷徙現象;亦可能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蚊蚋活動範圍擴大,瘧疾等疾病的風險性將升高;棲息地毀滅後,許多物種將告滅絕。棲地破壞物種滅絕,森林就在人類不知限制砍伐及破壞之下,森林生態系中生物也跟著快速的滅絕。尤其具有生物基因寶庫的熱帶雨林更是嚴重。素有「海上森林」之稱的紅樹林,也因海岸的不當開發以及海水入侵內陸等因素,面積正在大幅的縮減,影響所及,漁業資源重要的培育場所也跟著消失掉了。加速地球暖化,連帶造成溫室效應加劇,讓全球每年的溫度「破紀錄式」地增高,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森林則是解決此全球暖化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森林光合作用的效能高,可以消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替地球帶來新鮮充足的氧氣。所以,失去了森林,不僅危害到大氣的正常循環,並且讓溫室效應的問題更趨白熱化。

溫室效應對北極熊和冰蟲影響













溫室效應導致浮冰不斷融化,北極熊為了覓食必須在冰冷的海水中,游上相當96公里的超長距離,雖然北極熊相當擅長游泳,但卻僅限於在岸邊,一到海中,北極熊很容易因為體力不支,或體溫過低而死亡,甚至可能被大浪給捲走。 除了北極熊瀕臨絕種危機,海象也難逃一劫。海洋學家乘著破冰船經過阿拉斯加北部時,目睹9隻小海象落單找不到媽媽,命運岌岌可危。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北極冰層快速融化,逼得大海象必須捨棄孩子,獨自求生。雖然人類還無法立刻感受暖化危機,不過北極的動物,卻正在上演空前的悲劇。







→游不回北極的北極熊


















浮冰溶化,北極熊變跳跳熊







冰蟲有致命的缺點───怕熱。
冰蟲抵御高溫的能力異常脆弱,
只要溫度高于四攝氏度,冰虫細胞膜就溶化,
細胞內的脢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樣的粘稠物。




冰蟲〈黑黑的那個〉→

圖片











北極洋化對地球表層的影響

根據最新的預測,北極有可能在本世紀末變成夏季冰層完全溶化的狀態。一.海冰消失或變薄,也使得北極熊無法獵捕海豹,很快將面臨食物來源嚴重短少的問題。科學家擔心,冰層持續溶化下去,北極熊恐怕會在本世紀末絕跡,而海豹、海象與海鳥,也將失去位於冰層邊緣的重要哺育、餵食場所。二.由於冰層溶化,北極的海洋運輸航線與航次均可望增加,到了2100年,北海航道開啟的日子預估會從目前的20至30天增加為120天左右。雖然這可能有助於經濟效益,有些觀察家卻憂心,海上船隻愈來愈多,北極的環境會因此而付出代價,例如伴隨而來的漏油意外與漁業資源耗損等.........這種種變化正促使海平面以快過以往科學家所預測的速度上升,並威脅到人類和野生動植物的生存三.極冠融化,使極冠縮少,使地球反射回到太空的光和熱減少,使地球變得更加熱,加速地球暖化。四.南極洲是一塊大陸,冰原上的冰是在陸地上的,不是在水裡。所以當冰溶解以後,全部流入海洋,海平面自然會升高。你可以想像一杯水,從外面加入新的水,水面當然會上升。北極就不一樣了。北極基本上是一塊大冰山,冰是漂浮在水面的。當北極的冰溶掉以後的水的體積與他現在以冰的型態在水裡面所佔的體積相等。所以北極的冰溶解後不會影響海平面的高度。你也可以做個實驗,在一個杯子裡面放一塊冰,當冰溶解前後,杯子水面的高度不會變。你也可以用水和冰的密度公式證明。

北極洋化對地球表層的影響

根據最新的預測,北極有可能在本世紀末變成夏季冰層完全溶化的狀態。一.海冰消失或變薄,也使得北極熊無法獵捕海豹,很快將面臨食物來源嚴重短少的問題。科學家擔心,冰層持續溶化下去,北極熊恐怕會在本世紀末絕跡,而海豹、海象與海鳥,也將失去位於冰層邊緣的重要哺育、餵食場所。二.由於冰層溶化,北極的海洋運輸航線與航次均可望增加,到了2100年,北海航道開啟的日子預估會從目前的20至30天增加為120天左右。雖然這可能有助於經濟效益,有些觀察家卻憂心,海上船隻愈來愈多,北極的環境會因此而付出代價,例如伴隨而來的漏油意外與漁業資源耗損等.........這種種變化正促使海平面以快過以往科學家所預測的速度上升,並威脅到人類和野生動植物的生存三.極冠融化,使極冠縮少,使地球反射回到太空的光和熱減少,使地球變得更加熱,加速地球暖化。四.南極洲是一塊大陸,冰原上的冰是在陸地上的,不是在水裡。所以當冰溶解以後,全部流入海洋,海平面自然會升高。你可以想像一杯水,從外面加入新的水,水面當然會上升。北極就不一樣了。北極基本上是一塊大冰山,冰是漂浮在水面的。當北極的冰溶掉以後的水的體積與他現在以冰的型態在水裡面所佔的體積相等。所以北極的冰溶解後不會影響海平面的高度。你也可以做個實驗,在一個杯子裡面放一塊冰,當冰溶解前後,杯子水面的高度不會變。你也可以用水和冰的密度公式證明。

北極冰洋溶化對殺人鯨的影響




加拿大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北極冰層逐漸融化,殺人鯨漸向北方遷移,可能威脅原住民印紐特人的生計,他們仍依傳統捕魚為生。加拿大漁業部科學家佛格表示:「北極冰層逐漸縮小,而看到殺人鯨的次數則有增加趨勢,我們發現兩者之間確實有直接關聯,因此研判可能由於冰層減少,造成殺人鯨往北遷移。」佛格森的研究小組去年接獲往來哈德遜灣的科學家、旅行社與印紐特漁民通報,說他們多次見到殺人鯨出沒。哈德遜灣是加拿大北部內海,面積比法國還大。加拿大研究人員表示,根據專家統計,一九八0年代期間,俗稱殺人鯨的虎鯨 (Orcinus orca)每年夏天會在該處海域出現五到十次,但去年卻激增到三十次在同一時期,北極冰層已大幅縮減。根據美國與加拿大研究人員最近在「地球物理研究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二0四0年以前,北極冰層在夏季時節可能會完全消失。佛格森的研究小組目前尚無法確認,到底哈德遜灣出現的殺人鯨是從何而來。不過,他們猜測可能是來自北大西洋靠近冰島或加拿大諾瓦斯科細亞省的海域。研究人員也不能確定,體型龐大的殺人鯨到底吃些什麼。佛格森說:「有些殺人鯨吃魚,但我們不認為在北極有這麼多好魚供牠們吃。因此我們正在驗證牠們可能吃大鱘魚、獨角鯨、北極鯨以及海豹的猜想。」佛格森小組與曼尼托巴大學合作研究,研究報告中指出,殺人鯨向北遷移,讓當地印紐特漁民很擔心,因為殺人鯨可能吃掉他們賴以為生的漁獲。

北極環境的生物資源(B9542098)

<海洋哺乳動物>

溫順的北極海象,雄性體重可達1360公斤,它們常常數十頭甚至數百頭一起聚集在海灘上鼾聲大作,高枕無憂。

北極的海豹它們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在一起,家長通常是一頭體重300公斤的雄海豹,統治著50頭左右體重僅30~50公斤的雌海豹和它們的子女。
北極海域的鯨類只有6種,而且數量遠遠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鯨和白鯨卻是世界鯨類中最珍貴的品種。角鯨身長6米,雄性上頷向前長出一根或兩根2.4~2.7米長筆直的螺旋狀的長角,類似於中世紀重裝騎士的長矛。日前被視為瀕危動物。白鯨屬海豚科,通體雪白,身長3.7~4.3米,日前已很難尋覓它們的蹤影。
<北極的陸地動、植物>
陸地動物除北極熊和灰熊外,還有上百萬隻馴鹿、數萬頭麝牛、北極狼、北極狐、北極兔,以及數以億萬計具有奇特的集體自殺行為的北極旅鼠。如果說企鵝是南極的象徵,那麼有資格代表北極世界的,當然是北極熊了。

北極最典型的植物當屬泰加林中的落葉松,而最典型的低等植物則是地衣,其壽命最長可達400年。北極地衣是菌類和藍藻類的結合體,適應北極的高寒環境,是寒區重要的物種資源。在北極苔原上還有900種顯花植物,它們夏季時點綴在漫漫的沼澤地上,使北極陸地與南極大陸形成鮮明的對照。那些紅猴花、山金車花、紫虎茸草、曼陀羅花、銀蓮花和龍膽花等構成了北極色彩斑斕的世界。北極陸生植物資源對現代社會最有經濟意義的是泰加林的木材。無論是在阿拉斯加,還是在西伯利亞,木材工業都是當地主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成因






全球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報告顯示,
北極冰層正在快速融化,預估34年後,北極冰層就會融化,
嚴重影響全球氣侯。北極冰層融化坍塌的景象,看起來相當震撼,而且北極冰層正在加速融化,速度之快,超過人類的想像。這絕不是科學家的危言聳聽,因為美國大氣研究中心利用超級電腦,進行模擬運算,發現未來十年內,北極海面的冰層,將從目前的五九○萬平方公里,縮小到一九○萬平方公里,依照這個速度,到二○四○年夏天,北極海域將只有格陵蘭島與加拿大北岸,看得到冰層,換句話說,三十年後人類到北極圈探險,將再也看不到一個冰層,不僅北極熊失去牠的棲息地,更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因此科學家嚴正呼籲,國際社會一定要加速對抗全球暖化,否則一旦北極冰層消失的惡夢成真,冰層的厚度因為溫室效應的關
係,每10年大約會融掉15%,而整塊冰層的消逝也將對極地動物產生「重大的後果」,尤其是北極熊、海豹及海象。
對地球生態以及人類生存,都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分析結果顯示,氣候變暖導致水的熱膨脹是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影響,它使海平面每年升高1.6毫米,而南極洲和格陵蘭岛以外的冰川和冰盖融化使海平面每年上升0.77毫米
海平面上升由絕對海平面上升和相對海平面上升構成。绝對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和冰川融化而造成的。相對海平面上升是由地面沉降、局部地質構造變化、局部海洋水文周期性變化以及沉積壓實等作用造成的。

對海洋及環境的影響(B9542081)

1.冰層融化造成海水升溫
這是由於白色的冰可以反射陽光,白色的冰減少後,海水將吸收更多來自陽光的熱量,從而使海水升溫,進一步加快永凍冰的融化。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科學家發現,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海水溫度同時受到人為的和自然氣候的影響,升高了大約0.32~0.67攝氏度。
2. 海水升溫加強颶風的強度
颶風的能量大小與海水溫度密切相關。海水的溫度只要升高幾度,風暴的能量就將升高大約50%%。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

新奧爾良8月29日受颶風卡崔娜影響,街道滿目瘡痍


北極氣候



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的氣溫。


就整體而言,北極地區的平均風速遠不及南極,既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風速也僅達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歐海域,主于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溫度保持在2~12℃之間,甚至位于北緯69°的摩爾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凍港。在那個地區,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風也比較少見。但由于格陵蘭島、北美及歐亞大陸北部冬季的冷高壓,北冰洋海域時常會出現猛烈的暴風雪。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極內陸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間,格陵蘭海域則達到每年500毫米。


越是接近極點,極地的氣象和氣候特征越明顯。在那里,一年的時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時節,太陽也只是遠遠地在南方地平線上,發著慘淡的白光。太陽升起的高度從不會超過23.5°,它靜靜地環繞著這無邊無際的白色世界緩緩移動著。幾個月之後,太陽運行的軌跡漸漸地向地平線接近,於是開始了北極的黃昏季節。

很多攝影愛好者對于日出日落的丰富色彩和壯麗景色十分向往,他們往往辛苦等待很多天,才能憑運氣抓住寶貴的几秒鐘拍攝下最美麗的畫面。如果他們到北極來,捕捉日出日落的美景該是多么容易。因為在這里,每個黎明或者黃昏都能持續一兩個月,這么長的時間足夠攝影家們細細地把握時機拍出最美好的照片來。這里的整個秋季就是一個黃昏,隨之而來的將是漫漫長夜。極夜又冷又寂寞,漆黑的夜空可持續五六個月之久。直到來年3、4月份,地平線上才又漸漸露出微光,太陽慢慢、慢慢地沿著近乎水平的軌跡露出自己的臉龐──北極新的一年的黎明開始了。

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北極冰洋融化恐引發一連串氣候變化

根據美國波爾德市科羅拉多大學所做的最新研究發現,數十年來面積不斷縮小的北極冰洋,可能已經到達高峰,進而在地球溫帶地區引發一連串的氣候變化。
這份由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資深研究員塞瑞茲博士所主導的研究,綜合了近期其他研究結果後指出,自1979年啟動衛星記錄以來,北極冰洋的面積每個月都在縮小。每年9月測量的結果顯示,冰洋每一年縮小近3萬8千平方英里,塞瑞茲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此現象歸咎於北極冰洋溫室氣體濃度的升高,以及激烈的自然變動。
所謂的海冰是指漂浮在海面上結冰的海水,覆蓋面積達數百萬平方英里,而海水隨著極地的季節結冰和融化,也影響了人類的活動和生物的棲地。
塞瑞茲博士表示,北極冰層的下降將對美國科羅拉多州等其他西部地區產生影響,例如進入西部地區的北極冷鋒強度減弱和降雪量減少,進而衝擊當地滑雪產業和農業。他同時也指出,較薄的幼冰層成形後,在緊接而來的夏季中就快速融化,形成更大面積的開放水域,而這些開放海域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海水溫度升高而冰層更快融化的惡性循環。
Arctic Sea Ice Melt May Set Off Climate Change Cascade
BOULDER, Colorado, March 19, 2007 (ENS)
Arctic sea ice that has been shrinking for decades may have reached a tipping point that could trigger a cascade of climate changes reaching Earth's temperate regions, finds a new stud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Dr. Mark Serreze, a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at CU-Boulder's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who led the study synthesizing results from recent research, said Arctic sea ice extent has been decreasing in every month since 1979, when satellite recordkeeping began.
Serreze and his team attributed the loss of ice, about 38,000 square miles annually as measured each September, to rising concentra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strong natural variability in Arctic sea ice.
Sea ice is frozen seawater that floats on the ocean surface. Covering millions of square miles, sea ice forms and melts with the polar seasons, affecting both human activity and biological habitat.
The decline in Arctic sea ice could impact western states like Colorado by reducing the severity of Arctic cold fronts dropping into the West and reducing snowfall, impacting the ski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he said. The thinner layer of "young" ice that formed in its place melts out more readily in the succeeding summers, leading to more open water and more solar radiation being absorbed by the open ocean and fostering a cycle of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earlier ice melt, he said.